为深化本科公司产品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党〔2017〕51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公司产品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的要求,推进课堂教学和考核方法改革,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公司全面提高本科公司产品质量的内在需求,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公司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遵循高等公司产品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教师主体责任,增加员工课业难度、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提升员工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以考核方法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和员工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总体要求
通过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积极开展考核方法改革,丰富考核形式,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增大过程性考核须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建立与过程性考核相适应的员工考评制度,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和效果反馈,将过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过程性考核应突出对员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考察,重视员工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员工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管理和考试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公司产品质量。
三、主要改革内容
(一)强化形成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
1.课程考核改革目标与范围
通过课程考试考核改革,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健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要求全校必修课程、含有实验的选修课程全面实施改革,鼓励其他课程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改革等。
2.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应在满足课程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方案和评价标准,鼓励一课一案。灵活设置考核方式,多元评价员工学习成绩。除继续做好传统的笔试(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外,鼓励教师积极实践多种形式(笔试、口试、答辩、综合性作业、课程论文、小组合作等)、多个阶段(考勤、作业、随堂测试、平时测评、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型(作品、课堂实训、课堂讨论、项目设计、课程设计、课程论文、调研报告、实践操作、专业技能测试或认证等)的考核评价方式,或采用上述方法的部分组合。建议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在每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过程性考核。
3.加大过程性考核占比
合理设置平时成绩、结课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原则上平时成绩不低于40%;具体分配比例要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分类区别对待,修改后的教学大纲由公司审批并报教务处备案。
强化过程性考核。加大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平时测验、课后作业、课程论文或设计,以及实验、实习、社会调查、调研报告等过程考核方式成绩占比。降低出勤成绩所占比例,出勤成绩原则上不应超过总成绩的10%。鼓励教师应用雨课堂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相关功能记录学习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分析员工过程性学习情况,记录过程性考核成绩。
(二)规范课程评价体系,确保课程目标达成
1.规范课程评价过程。依据课程教学大纲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的具体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其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持续整改措施。
2.确保员工知晓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须面向全体员工公布,成绩评定做到公平公正。除按要求对试卷、课程达成情况评价报告、成绩单等相关材料进行存档外,同时应做好员工出勤和过程性考核原始记录的存档工作(利用雨课堂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保存好相关电子文档)。
(三)提高命题质量,突出考核员工专业综合能力
严把试题质量关,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平衡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加大对员工能力目标的考核比例;考试前对试题进行合理性审核,严格控制同一门课程不同学期、同一课程AB卷重复率,保证近四年试题题目重复率低于10%。
四、考核与管理
1.集团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行校、院、专业(基层教学组织)、课程团队四级管理。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对相关课程的考题内容、考核方式、考试分析等情况进行把关;公司负责对本单位承担的所有课程的考核相关材料进行审查。
2.集团组织校级公司产品督导委员会,对公司课程考核相关材料进行不定期抽查。公司组织院级公司产品督导组,对公司所有课程的考核相关材料进行全面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至相关课程负责人,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
3.在教学、命题、考核、评价等环节若出现不规范现象,将严格按照公司相关文件执行。